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完善了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立了矿山环境治理的责任体系,强化了矿山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 理论研究与调查评估相结合。
其次,矿业开发普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责任制度和专门的立法规范,矿业权人往往只重视资源开采,而缺乏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意识。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闭坑等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最大程度的避免和减轻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1)严格矿山开发的准入制度,保证矿山建设与矿山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矿山环境污染包括矿山废水污染、矿山固体废物污染、矿山大气污染和矿山噪声。矿山废水污染 矿山废水主要来源于矿坑水、废石场淋滤水和尾矿池废水。矿山废水排放量大,持续性强,污染范围大,影响地区广,而且成分复杂,浓度极不稳定。其后果是危及人体健康和其它动植物的生存,危害工农业生产。
年,在全国22个省(区、市)批复实施矿山环境治理项目74个,中央财政投资72亿元。2006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批复实施矿山环境治理项目339个,中央财政投资116亿元。在项目的批复数量上,2004年和2006年的增加幅度较大,分别增加了1273%和777%;中央财政对项目投入呈稳步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幅达630%。
例如,在废弃矿山上种植耐旱且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可以迅速覆盖裸露地表,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 水体治理也是矿山生态修复的关键部分。矿山开采会产生大量含有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废水。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建立有效的废水处理系统至关重要。
1、矿山开采会对周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水体修复也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水体修复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水体的水质和生态功能。实施办法包括:水体净化、水生态系统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矿山地貌修复 矿山开采会改变地貌,破坏原有的地貌景观,因此矿山地貌修复也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方面之一。
2、矿山修复的概念:矿山修复即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又称矿业废弃地,废弃地存在因生产导致的各种污染。
3、矿山修复指的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被矿业活动破坏的矿区进行环境改善和生态恢复的过程。这包括基础设施修复、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水质治理等多个方面。首先,矿山修复的目的是为了缓解资源开发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开采矿产资源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废弃物产生和自然环境破坏。
4、国内矿山修复如寻乌县废弃矿山,采用“生态+”模式,实现了山水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融合;绿金湖项目则通过PPP模式,治理沉陷区并打造城市中央公园。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上海天马山世茂深坑酒店则利用废弃地,创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辰山植物园和东湖风景区则通过生态修复,将废弃采石场变为生态游览胜地。
5、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将破碎的矿山地带重塑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以寻乌县为例,其废弃矿山采用“生态+光伏”等创新模式,实施“三同治”策略,即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并举,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打造了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转型案例。
6、矿山修复,就是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
矿山边坡修复措施主要有边坡稳定与加固、矿山植被修复、矿山土壤生物修复等等。边坡稳定与加固 矿山在经过长时间的过度开采后,通常会出现地质不稳定的问题,存在山体坍塌等安全隐患,在山体生态修复前需要先全面了解受损山体的地质环境,分析论证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矿山边坡修复措施有:减载、排水、处理好拉伸裂缝与破碎带、加固。减载 可将失稳边坡上部岩体减载,也可在脚部加载,位致滑力降低。有时将边披上部的岩体挖去部分,回填在坡脚部。
矿山边坡修复措施方法如下:工程护坡:一般原则:减小滑坡体的致滑力;提高滑坡体的抗滑力;具体措施:排水—减载—加固—处理好拉伸裂缝与破碎带。生态护坡:常用的生态护坡形式有植物型护坡、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生态石笼护坡等等。注意事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适用、兼顾景观。
常见的治理措施包括削坡减载、加固支撑、排水处理等。削坡减载是通过削去部分边坡岩土体,降低边坡高度和坡度,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加固支撑则是采用锚杆、锚索、抗滑桩等工程措施,对边坡进行加固和支撑,提高边坡的抗滑能力和稳定性。
矿山边坡治理方法 1)截住并排出流入不稳定边坡区的地表水;2)尽量采取疏干措施,降低地下水位;3)采取削坡减载措施;4)采取人工加固工程;5)减震爆破。矿山滑坡治理常用方法简介 1)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治理 治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原则是:防止地表水流入边坡表面裂隙中:采用疏于措施降低潜在破坏面附近的水压。
矿山边坡修复措施的内容包含植被恢复、土地复耕、工程结构加固、表层覆盖、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和维护等。植被恢复 通过植栽草本植物和乔木,增强土壤的抗冲刷和保持力,减少水土流失。土地复耕 采用土地修复技术,改善土壤质量,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和水分。
根据国土部门测算,治理一亩矿山需要1万-2万元的资金投入。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的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资金近1000亿。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度《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统计,全国矿山总面积1040公顷( 56亿亩 ),采矿损毁土地面积300多万公顷(4500多万亩)。
矿山生态修复预算标准如下:小于50万,50万至100万,100万至200万,200万至500万等区间进行费用分档。这是重庆市矿山修复项目的最新推算数据。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从排除地质环境安全隐患和复垦原土地属性,向提升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等多目标转变。
矿山生态修复预算标准因地区、修复规模、修复难度、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等多种因素而异,因此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预算标准。矿山生态修复预算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是修复规模,即需要修复的土地面积、水体面积等,这将直接影响修复工程的投资规模。
植被恢复标准:复垦区域应恢复至具备自然生态系统的条件,包括植被种类的多样性、数量的适宜性和覆盖率的达标性,以及提供适宜的栖息地、食物来源和生态保护功能。 水资源保护标准:确保复垦后的矿山地区不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体造成污染或破坏,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植被恢复标准:要求复垦后的土地上能够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植被的种类、数量、覆盖率等方面,以及提供栖息地、食物和保护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水资源保护标准:要求复垦后的矿山地区不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造成污染或破坏,并且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因此,国家将补偿费的开支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勘探成本补助上(不低于70%),并适当用于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预算,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要的资金没有纳入补偿费的支出范围。第三,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过低,未能随矿产资源价值、市场情况变动。